首页 > 高校最新动态 > 正文

揭秘丨“新工科”为什么会那么火?哪些考生适合报考?

揭秘丨“新工科”为什么会那么火?哪些考生适合报考?

2018-04-29

什么是新工科


新工科以新经济、新产业为背景,新工科的建设,一方面要设置和发展一批新兴工科专业,另一方面要推动现有工科专业的改革创新。“新工科”对应的是新兴产业,首先是指针对新兴产业的专业,如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机器人、云计算等,也包括传统工科专业的升级改造。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都属于新工科。 



“新工科”与传统工科的区别是什么?


相对于传统的工科人才,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的是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他们不仅在某一学科专业上学业精深,而且还应具有“学科交叉融合”的特征;

他们不仅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解决现有的问题,还有能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去解决未来发展出现的问题,对未来技术和产业起到引领作用;

他们不仅在技术上优秀,还懂得经济、社会和管理,兼具良好的人文素养。可以说,新经济对人才提出的新的目标定位与需求为“新工科”提供了契机,新经济的发展呼唤“新工科”。




就业不用愁


人才匮乏致产业“缺血”


目前迅猛发展的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网络安全、大健康等新经济领域都出现人才供给不足现象,暴露出我国工程教育与新兴产业和新经济发展有所脱节的短板。


“缺人才”不只发生在现在,还发生在未来。到2020年,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电力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新材料将成为人才缺口最大的几个专业,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缺口将会达到750万人。到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缺口将达到950万人,电力装备的人才缺口也将达到900多万人。

正如此,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的是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新经济对人才提出的新的目标定位与需求为“新工科”提供了契机,新经济的发展呼唤“新工科”,这已经成为了全社会的共识。


“新工科”就业去向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快速发展,“新工科”已经成为大学里最火的专业。从目前国内大学的专业设置情况看,电子技术类、计算机技术、网络与信息工程、安全工程、新能源、功能材料等专业将纳入“新工科”的范畴。它的就业去向是什么样的呢?


航空航天类专业。有些考生家长担心学了航空航天类专业将来毕业要到艰苦的偏远地区工作。事实上,目前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在软硬件条件上已有了极大改善,大多数研究机构都设在北京、上海、西安、武汉、沈阳等大城市。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到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研究单位、海事局、造船厂、研究院、国内外船级社、船舶公司、海洋石油单位、高等院校、船舶运输管理、船舶贸易与经营、海关、海上保险和海事仲裁等部门,从事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研究、制造、检验、使用和管理等工作,也可到相近行业和信息产业有关单位就业。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这个专业就业面向的不是科研院所就是高科技企业,起点一般都是研究生,本科生需求并不多。既然市场需求如此,考研和出国深造的势必就多了。

生物制药专业。生物制药专业旨在培养能够从事生物药物研制、生产与工艺设计、质量控制和生产管理以及生物医药所涉及的保健品、医药相关产品的生产与应用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从华北电力大学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2016届毕业生毕业去向分析,2016届本科毕业生中,考研占12.5%;出国占1.79%;签约占83.93%;未就业占1.79%。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领域有很多,就业岗位归纳起来主要有机械工程技术人员、设计研发人员以及机械产品的销售人员。





包含哪些专业



我们搜集了一些比较有前景的专业供大家参考,其中很多专业对数学、计算机编程能力都有要求。



1大数据类


大数据是众多学科与统计学交叉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涉及数据挖掘、云计算等数学、计算机、统计学等学科知识。


在前几日教育部公布的2017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点击查看)中,“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最为热门,共有250所高校新增该专业。


2017年雇主发布的职位说明中,编程语言Python凭借在数据分析领域的独特优势,需求增速达到174%。



2人工智能类

人工智能作为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一门新技术科学,BAT等早已布局人工智能。



另外,语音识别、NLP、机器学习、图像算法、推荐算法、深度学习等都属于人工智能的具体应用岗位。


并且,Boss直聘的《2017互联网人才趋势白皮书》显示:2017年薪资最高的十个职位中,过半为AI类岗位。在薪资涨幅方面,AI类岗位、大数据类等新兴技术岗位也普遍排在前列,AI人才的需求趋势呈直线上升趋势。





3云计算类


云计算,是指“超级计算集群”通过网络输送各种计算机服务及数据。云计算的专业基础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机械自动化等学科相关。



4智能科学与技术类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面向前沿高新技术的基础性本科专业,覆盖面很广。专业涉及机器人技术、以新一代网络计算为基础的智能系统、与国民经济、工业生产及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智能技术与系统,新一代的人机系统技术等。孩子毕业后可以从事智能技术与工程的科研、开发、管理工作。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2017年度高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此次共有60所高校获批“机器人工程”专业。 





5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类


该专业主要学习光学、机械学、电子学及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及专业知识。


毕业后可以在科研院所、企业从事产品研发、质量管理工作的光电子和光信息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



6智能电网信息工程类


这个专业要求学生掌握信息采集和处理的基本理论和电力系统通信技术,掌握电力系统生产、运行的规律和特点,并对智能电网体系结构和关键技术有一定认识。



7核技术类


核技术通常包括核能技术、核动力技术、同位素技术、辐射技术、核燃料技术、核辐射防护技术等领域。我国核工业已经从适度发展迈向积极发展,并力争到2020年将核电在电力装机容量的比重提高到5%。核技术专业人才未来的就业形势看好。



8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类


随着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材料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等高新技术与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相互交叉、渗透、融合,带来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的深刻变革。 


可以肯定的是“新工科”将是大势所趋,很多开展“新工科”专业的高校都属于985或者211序列,不乏北清人复、上海交大、浙大这些名牌大学。如果能够考上任意一个专业,就业压力会轻松很多。




就业去向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快速发展,“新工科”已经成为大学里最火的专业。从目前国内大学的专业设置情况看,电子技术类、计算机技术、网络与信息工程、安全工程、新能源、功能材料等专业将纳入“新工科”的范畴。


它的就业去向是什么样的呢?


航空航天类专业。有些考生家长担心学了航空航天类专业将来毕业要到艰苦的偏远地区工作。事实上,目前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在软硬件条件上已有了极大改善,大多数研究机构都设在北京、上海、西安、武汉、沈阳等大城市。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到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研究单位、海事局、造船厂、研究院、国内外船级社、船舶公司、海洋石油单位、高等院校、船舶运输管理、船舶贸易与经营、海关、海上保险和海事仲裁等部门,从事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研究、制造、检验、使用和管理等工作,也可到相近行业和信息产业有关单位就业。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这个专业就业面向的不是科研院所就是高科技企业,起点一般都是研究生,本科生需求并不多。既然市场需求如此,考研和出国深造的势必就多了。


生物制药专业。生物制药专业旨在培养能够从事生物药物研制、生产与工艺设计、质量控制和生产管理以及生物医药所涉及的保健品、医药相关产品的生产与应用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智能电网信息工程电网公司、发电公司、科研设计、高等院校、相关行业或部门从事设计、开发、生产运行与管理、科学研究、技术支持等工作。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领域有很多,就业岗位归纳起来主要有机械工程技术人员、设计研发人员以及机械产品的销售人员。



报考指南

新工科是谁的机会?

从目前国内大学的专业设置情况看,电子技术类、计算机技术、网络与信息工程、安全工程、新能源、功能材料等专业将纳入“新工科”的范畴。


从这些专业的分布中不难发现,“新工科”专业的设置将以互联网和工业智能为核心,以新型信息、能源、控制等领域为主干。


对于即将进入大学的高中生来说,国家对“新工科”建设的倡导也意味着新的发展机遇。数量庞大的理科考生,如果将目光投向“新工科”专业,更能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


对于高中教学来说,在“新工科”背景下,物理学科的基础地位依旧不会动摇,化学和生物等科目将更加强调应用性和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性,而技术科目的重要性将大大加强。



如果你的孩子以后学理科,多关注“新工科”专业对于对孩子以后的发展方向大有裨益。


计算机技术、网络与信息工程、电子技术等专业将纳入“新工科”的范畴。这些专业的设置将以互联网和工业智能为核心,以新型信息、能源、控制等领域为主干。



这些孩子不适合


部分新工科专业对孩子理科成绩要求比较高,对逻辑思维、抽象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探索能力也有很高的要求。具体到科目来讲,数学、物理是一定要学好的,而掌握编程正是全面提高这些能力的好途径


Copyright © 2021 www.gkqgykt.com 豫ICP备2023009256号-3
豫公网安备 411623020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