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考前,老师、学生、家长、教辅书籍的编者,都在挖空心思地猜命题者的命题重点是什么。有人说,这是“天字第一号秘密”,谁能知道?我们现在就告诉你!
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就高考的命题重点,曾在《中国高等教育》杂志上发表一篇文章,明确提出:今后高考,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考查,加强依法治国理念的考查,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加强创新能力的考查。
今天,我们不仅要把教育部命题机构“掌门人”强调的命题重点,再复述一遍,还要对可能出现的命题素材、相关考点、往年高考原题和预测试题,进行梳理和归总,方便大家对这些重点有一个详细、感性的把握。
在最后29天里,回归这些真正有可能命题的考点和素材,将对提升高考成绩有极大帮助!
【教育部要求】
高考试题要增加反映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技等领域发展进步的内容,考查学生对我国社会现状、时事政策的了解、思考和把握,考查学生对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等价值准则的理解;要从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中,选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人事迹,考查学生对生活和社会现象所反映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和相关行为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命题方向】
可通过从优秀文学作品中选取能够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试题材料,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和博大精深的文明,感受、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厚的内涵,并将之内化为行为准则。
【命题预测】
1.可能作为阅读材料出现的现代文学作品。
魏巍《东方》
莫应丰《将军吟》
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
刘心武《钟鼓楼》
张洁《沉重的翅膀》
路遥《平凡的世界》
刘白羽《第二个太阳》
陈忠实《白鹿原》
王火《战争和人》
阿来《尘埃落定》
王旭烽《茶人三部曲》
张洁《无字》
徐贵祥《历史的天空》
柳建伟《英雄时代》
贾平凹《秦腔》
周大新《湖光山色》
张炜《你在高原》
莫言《蛙》
格非《江南三部曲》
王蒙《这边风景》
李佩甫《生命册》
金宇澄《繁花》
苏童《黄雀记》
2.可能出现的作文命题素材
①古代历史人物事迹:
公仪休不受鱼
春秋时,公仪休为鲁国相。有人送鱼给他,他不接受。客人说:“听说你爱吃鱼,所以才送鱼给你,为什么不接受呢?”他回答说:“正因为喜欢吃鱼,我才不接受。假如因为收鱼而被免职,就算想吃鱼也没钱买了;我不接受你送的礼,就不会被免职,就可以长久地用我自己的俸禄买鱼吃。”
点拨:①清廉。②眼前与长远。③智慧与人品。④吏治。
梁上君子
陈寔是东汉末年名臣。他闲居乡间时,老百姓有了争执,他总是力求公断,告诉人们道理的曲直。老百姓感叹说:“宁愿被刑罚处治,也不愿被陈先生批评。”一天夜里,一个小偷进入他家里,躲在房梁上。陈寔发现了,就起来整顿衣服,让子孙聚拢过来,正色告诫他们说:“人不可以不自我勉励。做坏事不一定是本性坏,是由于不注重品性修养而导致的。梁上君子就是这样。”小偷大惊,惭愧地下来认罪。
点拨:①挽救的力量。②道德的力量。③感化与法治的区别。④方式、方法。
②现代社会热点:
《了不起的匠人》表达的不仅是“匠”,更是“人”
2017年10月,国产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第二季完美收官。在第二季的影片中,节目组分别展现了制陶匠人、蜀锦匠人、染织匠人和铜器匠人等人的技艺与生活。在每集《了不起的匠人》的片尾,都会出现一段“匠心语录”。倘若仔细品读这些“语录”就会发现,这些凝练而深沉的话语不仅是对一门技艺的总结,更是对匠人们一生的概括。《了不起的匠人》想拍摄的,从来不仅是“匠”,更是“人”。
相比于一般意义上的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的每集时长只有十几到二十几分钟。虽是一部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却有着一个格外擅长讲故事的团队。在团队的打磨下,《了不起的匠人》不疾不徐地讲述着一个个人、一个个家庭、一门门技艺的故事,讲述着他们的希望与焦灼,讲述着他们的从前与当下。许多纪录片挥之不去的“科普感”在《了不起的匠人》中很难找到,柔软和清新是这部纪录片给人最大的感受。《了不起的匠人》展现出的成熟的拍摄技艺与严谨叙述态度和其节目的主旨相契合。
在众多浮夸的网剧和网综中,《了不起的匠人》这样安安静静、平实质朴的节目显得格外珍贵。整个纪录片除了林志玲之外没有大牌明星、流量鲜肉——或许是把省出来的经费都用于制作了,纪录片的质感完全可以媲美院线电影。《了不起的匠人》或许也为网络节目的未来,找寻到了“把制作还给制作”的可能性。
点拨:①默默奉献。②勤奋努力。③敬业。④工匠精神。
3.可能出现的作文命题及点拨
命题猜想一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下面是关于素养的一些关键词:国家认同、责任担当、人文情怀、国际理解、理性思维、自我管理、批判质疑、健全人格、审美情趣……
在你看来,哪些素养对于现代中学生最为重要?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表达你的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思路点拨:
1.形成对立统一模式。
例如:“自我管理+人文情怀”=自我与社会(世界)的辩证统一。关切自我发展,关注人类进步,既要管理自我发展自我,又要有博大的胸襟超越自我,处理好“小我”与“大我”的辩证关系。
2.形成兼容互补模式。
例如:“理性思维+审美情趣”=理性的与感性的(情感的)互补。二者的兼容、结合,使人生既有理性精神以处事,又有情趣以体验世界人生的温暖与幸福。
3.如果不符合上述两种情形,考生认为其所选择的关键词之间形成并列关系,那就必须在更宽阔的背景下说明二者之间的“有机联系”——即作为现代中学生最重要的素养,它们之间的结构性关联是什么。
4.“有机的关联”,意味着不能选两个关键词,然后各说各的,搞成“两家人”。重点以此为标准,确定一类文。主题讨论的背景是“现代中学生素养”,不可泛泛而谈“人的素养”。“素养”是本作文题的默认关键词,这是不能忽略的。
命题猜想二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大国智造”,对新时代的劳动者提出了更高要求,那就是追求极致、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制造业强国需要更多大国工匠在更高的层面自主创新。
被称作“国家名片”的核电站,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个陌生而又神秘的地方,有这么一个人,他和核燃料打了26年交道,全国一半以上核电机组的核燃料都由他来操作,他的团队是国内唯一能对破损核燃料进行水下修复的。他就是我国第一代核燃料师——乔素凯。
乔素凯的岗位在核电站的最深处,那是一个有如大海般的蔚蓝水池,美丽的水面下,就是令人闻之色变的核燃料, 每十八个月,核电站要进行一次大修,这是核电站最重要的时间,三分之一的核燃料要被置换,同时要对破损的核燃料组件进行修复。
怀着对核燃料的这份敬畏之心,26年来,乔素凯核燃料操作保持零失误。这些年,他主持参与的项目获得了十九项国家发明专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思路点拨:从大与小、长与短的辩证关系角度:大至国家,小至个人,所有的人、事、物都是相互依存、彼此影响的关系。要实现国家强盛、复兴,每一个个体都至关重要,“大国”离不开无数的“工匠”。而个人生活的改善、事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国家这个“母体”。乔素凯26年的“大国工匠”修炼之路是面对每一个生死瞬间要长年坚持,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工作或任务可以维系的了,时间的长短结合与人的精神品质乃至大国复兴构成了彼此助长的关系。
从付出与回报的角度:乔素凯个人青春和健康的付出,换来的是“堪称完美”的技术、“大国工匠”的美誉和“大国崛起”的希望。有付出一定有回报,区别在于回报的时间和方式。
【命题方向】
可通过考查社会生活中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典型事迹,使试题的主题和材料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感染学生,提高他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能力,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命题预测】
热点综述: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是幸福的人生。《厉害了,我的国》,成为2018年开年最震撼人心的影片。
影片从圆梦工程、创新驱动、协调发展、绿色中国、共享小康、开放中国几个角度对中国取得的辉煌成就加以集中展现。中国桥、中国路、中国车、中国港、中国网等举世瞩目的成就,是对国家实力的极佳写照,用影像定格属于中国的每一个辉煌瞬间,凝聚中国力量,弘扬中国精神、彰显崇高之美,扬我强国国威!在分享震撼影像的同时,也讲述平凡百姓的生活变迁:从基层扶贫工作人员的生活状况,到筑起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的坝上三代人,再到细致做好入户工作的健康管理员和保家卫国的威武之师。影片在彰显国家实力的同时,也体现了国人们不畏艰险、埋头苦干、开拓进取的美好情操。人民生活的安宁与兴旺,离不开国家的繁荣富强,国家每一项重大成就的取得,也都凝聚了全国人民的磅礴力量。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厉害了,我的国》这部影片是如何震撼人心的?(10分)
(2)“大国”与“小家”息息相关,结合材料运用整体与部分知识加以阐述。(12分)
(3)结合材料,为激励青少年不懈奋斗拟两条口号。(4分)
参考答案:
(1)①通过展示国家在经济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和综合国力的增强而感到自豪。(4分)②通过进述的人们奋斗的故事,丰富了精神世界,增强了人的精神力量。(3分)③通过呈现国人开拓进取的美好情操,彰显了中华民族精神,催人奋进。(3分)
(2) ①整体与部分密不可分、互相影响。“大国”与“小家”是一种整体与部分的关系。(4分)②整体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决定作用。部分离不开整体。我国在各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决定了平凡百姓的生活的安宁与兴旺。(4分)③整体也离不开部分。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也会影响整体。国家每一项重大成就的取得,也都凝聚了全国人民的磅礴力量。(4分)
(3)例:“把握现在,就是创造未来!”“勤奋努力加自信,辉煌成就属于你!” “不经风雨,怎见彩虹?”“今日披星戴月,明日成就梦想 !”
【命题方向】
可考查学生的唯物史观,通过古今中外对比,指引学生感悟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增强爱国主义情感,认识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
【命题预测】
(一)热门命题考点
中国史
1.中华文明的起源(神话传说、黄河流域文明)
2.夏朝建立前的“大同之世,天下为公”
3.周朝时的礼乐文化、百家争鸣
4.儒家思想的内容、演进、地位、影响
5.中华古代文字的演进
6.中国古代科技成就
7.民族融合
8.中国古代人口迁移与文化传播
9.中国古代的海外贸易
10.道教文化、佛教文化对中国古代思想的影响
11.大唐王气象(唐诗、科举制、吸纳外来文化成为东亚中华文化圈的核心)
12.中国古代对外交往
13.西学东渐
14. 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
15.资产阶级思想传播与封建王朝的垮台
16新文化运动
17.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发展与新中国的诞生
18.真理标准大讨论
19.邓小平理论的创立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
世界史
1.四大文明古国与中华文化(两河流域、埃及文明、印度文明):注意它们的文字、文化、法律、科技等。
2.中美洲的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和南美洲的印加文化
3.①古代希腊城邦制度。②以雅典民主政治为代表的古代政治民主制度,为希腊古典文化在哲学、史学、文学、戏剧和建筑艺术等各个领域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欧洲中世纪文化:大学兴起的意义—— 大学的世俗教育性质有助于学术研究摆脱教会控制、 有利于师生的自由探索、 为日后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准备了条件
6.社会主义运动和马克思主义
7.两次世界大战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二战后的科技进步
(二)往年相关真题
(2013年高考文综全国1卷第25题)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2015年高考文综全国1卷第24题)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2013年高考文综全国1卷第26题)有学者说,在古代雅典,“政治领袖和演说家根本就是同义语”。这一现象是雅典
A.政治体制的产物 B.社会矛盾缓和的反映
C.频繁改革的结果 D.思想文化繁荣的体现
(2016年高考文综全国Ⅰ卷第28题)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2017年高考文综全国3卷第28题)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命题方向】
可通过反映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等诸多议题,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现代化建设以及全球发展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全球化视野。
【命题预测】
可能结合的热点话题:
★“一带一路”建设取得的积极进展尤为突出。《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对外公布;与俄欧亚经济联盟建设、蒙古“草原之路”战略、欧洲“容克投资计划”等有效对接,成为凝聚国际社会发展诉求的重要共识;2017年5月中旬,“一带一路”合作论坛在北京举行。
★2017年4月1日,河北雄安新区设立——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决定,用词份量极重,价值前所未有,“一项重大的历史性战略选择”,“千年大计、国家大事”。这是我国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教育部要求】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凝汇在政治、哲学、经济、艺术以及生产生活中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文明的精髓。在高考命题中,各学科都要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所体现。
【命题方向】
可以考查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传承中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等人文精神的理解,考查学生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思考、体悟的能力。
【命题预测】
1.可能作为阅读材料出现的古典文学作品。
古代典籍:
《论语》《孟子》
《老子》《庄子》
《荀子》
《诗经》《楚辞》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
古典小说:
《三国演义》《水浒传》
《西游记》《红楼梦》
《儒林外史》《聊斋志异》
2.可能出现的作文命题及点拨
命题猜想一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大年初一播出后,改编自清代袁枚诗作的《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啦/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由经典传唱人、支教老师梁俊演唱后,一夜之间刷屏。
评委康震说,“袁枚的《苔》孤独清冷了三百多年,但是因为梁老师和孩子们,因为《经典咏流传》这档节目,它的传播量可能超过过去三百年来的总和,也因此可以唱给更多的孩子和平凡的人们,滋养他们的心田。它所传播的不仅是知识,是歌声,更是真、善、美的梦想种子。”
近年来,《中华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综艺节目在获得高收视率的同时,也有效地激发了大众对诗词的兴趣;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受到热捧;融合应用纪录片和综艺两种创作手法的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一上线就获9.3高评分……
读了以上文字你有怎样的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这是一道取材于热点时事的作文题目。主题是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针对高考改革提出的增强对传统文化考查的要求而设题。
材料一二段,《经典咏流传》节目将《苔》的诗句与电视媒介传播手段有机结合,把孤独清冷了三百多年的《苔》唤醒、擦亮,让“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诗句乘着歌声的翅膀尽情飞翔,唱给更多的孩子和平凡的人们,滋养他们的心田。这实际上是节目以现代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材料第三段,由点到面,指出《中华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等等这些彰显传统文化的影视作品蹿红,说明传统文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它本身并不缺乏群众基础,关键还是在于表现形式上,能否“与时俱进”。同时,这类节目受到网友们的热捧还说明,社会需要具有正能量的文化导向,我们的时代主流文化是积极的向上的,绝不会像少数人所担心的被“佛系文化”“丧文化”等颓废消极的文化所取代。
思考角度:
-
如何让尘封的传统文化活过来醒过来?如何传播传承经典文化?
-
文化传承,顾名思义是指对文化的传递与继承。创新是指在原有文化的基础上,从文化内涵、形式、体制、手段、技术等方面进行革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赋予时代意义。
-
传统文化在过去主要表现为文字、图片的传播方式,在当下的影像传播时代,若依然只限于过往的传播路径,就难免陷入“好酒还怕巷子深”的尴尬。
-
创新要赋予文化鲜活的生命力,能有利于促进文化自身的发展与突破。
-
创新要能够使文化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好地带动文化的运用,使得传统文化更具有时代意义和价值,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当今的社会。
立意参考:考生只要围绕传统文化的传播传承立意的,都视为符合题意。
-
传播传统文化需要创新传播模式。
-
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创新。
-
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传承和发扬。
-
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要形式,但不要形式主义。
-
让经典文化成为青年的指路明灯。
命题猜想二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是今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最火的节目之一,其中的优秀选手,比如外卖小哥,也迅速成为了网络红人。从本质上说,《中国诗词大会》也属于一档真人秀类节目。当今中国,真人秀类节目占了中国电视节目的半壁江山,而且收视率居高不下,但质疑和抨击之声也不绝于耳,能像《中国诗词大会》一样得到众口一词追捧的,其实不多。从中,我们能得到一些什么启示呢?
请联系社会现实,选择一个观点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思路点拨:从文化角度思考,这种对古典文化的回归是时代的需求,是延续中华文脉、提升人民文化素养、增强国家文化实力的需要。
从综艺节目的创新和本国化上,也可以得到一些启示。过去的一些真人类综艺节目,很多是简单照搬或复制外国的形式,我们的真人秀节目应该有新的突破,我们要打造符合中国观众的本土真人秀节目。
《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原因多样,我们可以谈一点,也可以多样分析。需要注意的是,写文章不是对这个问答题的简单回答,而是要联系现实来分析真人类节目的优劣。寻找到原因后,我们还可以将其成功原因推及到社会中的其他领域,从而得出一个更有高度的一般性结论。
【命题方向】
可以适当增加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考查的内容,如将四大发明、勾股定理等所代表的中国古代科技文明作为试题背景材料,体现中国传统科技文化对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贡献。
数 学
化 学
【命题方向】
可以考查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传承中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等人文精神的理解,考查学生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思考、体悟的能力。
【命题预测】
加强文物保护,传承历史文化
【热点概述】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对着力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进行专题阐述,充分体现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延续中华文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文化自信和坚定自觉。《意见》既是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勾画的新部署新任务,也是对文物工作赋予的新要求新使命,为统筹推进文物事业改革发展繁荣提供了机遇和动力。
【命题预测】(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文物既是见证历史的“藏品”,更是滋养未来的“甘泉”。
(2)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文物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关系。
(3)从《政治生活》角度,说明政府应该如何让文物“活”起来。
【答题要点】(1)①文物是见证历史的“藏品”,因为它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不仅对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②文物是滋养未来的“甘泉”,因为文物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灿烂文明,保护文物有助于展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助于增强了国人的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弘扬民族精神。
(2)文物保护与合理利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保护是利用的前提,只有妥善保护文物,才能增强文物的吸引力;合理利用,可为文物保护提供经济支持。
(3)政府要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制定切实可行的文物保护制度;政府要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履行好文化职能,保护好各类文化遗产;政府要依法行政,严格落实文物保护制度,自觉接受监督。
新教材古诗词比例增加
与《文化生活》知识的结合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根据教育部要求,从2017年秋季学期开始,全国小学生将统一使用统编语文教材。新教材在原有教材基础上增加了古诗词比例,新增了多篇传统文化内容。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曾就“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指出,优秀文化进校园要针对各个学段特点,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适合什么内容,教材里面就进什么内容。优秀的传统戏曲、国画、书法,甚至包括中医药,都可以进,还包括传统体育,如武术、太极等。拓展校园文化,为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更好的沃土、更好的氛围。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可以帮助青少年在感知、体验和创造中了解中华文明,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成为具有传统文化根基的现代人。
(1)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优秀的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必要性。
(2)某班级以“弘扬国学”为主题举办主题班会,请你设计两条宣传标语。要求主题鲜明、传递正能量,每条不超过20字。
【命题方向】
可以考查对中华文明长期历史进程中的事实观点、思想思潮的理解和判断等。
【命题预测】
(一)可能命题的考点
中国史
1.中华文明的起源(神话传说、黄河流域文明)
2.周朝时的礼乐文化、百家争鸣
3.儒家思想的内容、演进、地位、影响
4.中华古代文字的演进
5.中国古代科技成就
6.道教文化、佛教文化对中国古代思想的影响
7.大唐王朝气象(唐诗、科举制、吸纳外来文化成为东亚中华文化圈的核心)
8.西学东渐
9.资产阶级思想传播与封建王朝的垮台
10.新文化运动
11.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发展与新中国的诞生
世界史
1.四大文明古国与中华文化(两河流域、埃及文明、印度文明):注意它们的文字、文化、法律、科技等。
2.中美洲的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和南美洲的印加文化
3.①古代希腊城邦制度。②以雅典民主政治为代表的古代政治民主制度,为希腊古典文化在哲学、史学、文学、戏剧和建筑艺术等各个领域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欧洲中世纪文化:大学兴起的意义—— 大学的世俗教育性质有助于学术研究摆脱教会控制、 有利于师生的自由探索、 为日后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准备了条件。
【命题方向】
可以考查对乡土意识、环境保护等理念的掌握。
【命题预测】
可能结合的热点:
★城市发展与城镇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大规模、快速的城镇化进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这一过程中,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高了城乡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促进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全面提升,但也出现了一些必须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如,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市民化进程滞后;“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建设用地粗放低效;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不高,“城市病”问题突出等。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中国
《关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指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内在要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绿色发展
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雄安新区,将为河北乃至全国的绿色发展作出表率。
雄安新区从春天走来。作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雄安新区将建设生态宜居新城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人们对雄安新区的美好未来,充满期待。
【教育部要求】
要实现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法治教育是关键。高考命题要围绕法治教育的目标,引导学生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思想认识,树立宪法意识和法治理念,做到懂法、守法、护法,做好投身到法治建设实践的积极准备。
【命题方向】
可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立法、司法、执法、守法等法律实践活动素材,结合中学教学实际和重要法律基础知识,考查学生对宪法和法律知识、我国法治建设成就、公民权利和义务等方面内容的理解,以及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所掌握的法律知识的能力。
【命题预测】
1.2018年《宪法修正案》把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顺应了全国人民的共同意愿,体现了党的最新执政理念以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这说明
①党的主张和全体公民的意愿是一致的
②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③党的指导思想要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
④党的执政理念的新变化决定着宪法必须与时俱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参考答案:C ①错在“全体公民”,④错在“决定”上,应该是社会实践的变化决定宪法必须与时俱进;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
2.近年来,我国强化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人民群众通过各种渠道检举腐败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在这样背景下,“老虎”和“苍蝇”纷纷被绳之以法。这表明:
①行使监督权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的基础和标志 ②参与政治生活必须坚持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③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既要健全法制又要发扬民主 ④拓宽监督渠道就能调动公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参考答案:D
3.“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国家根本法。从1954年我国第一部宪法诞生至今,我国宪法一直处在探索实践和不断完善过程中。1982年宪法公布施行后,分别进行了5次修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宪法必须随着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发展。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把“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写入宪法总纲第一条,完善国家主席任期任职制度,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宪法只有不断适应新形势、吸纳新经验、确认新成果,才能具有持久生命力。
结合材料,运用真理的相关知识,对宪法只有不断适应新形势、吸纳新经验、确认新成果,才能具有持久生命力加以说明。
解析:本题的知识范围限定在真理,可以运用真理的含义、客观性、条件性、具体性、前进性和上升性等知识;试题的指向是宪法为什么要不断变化,适应新形势、吸纳新经验、确认新成果。与上述范围知识点对接上即可。
参考答案:①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宪法正确揭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
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我国宪法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是我国各项事业的根本法律保障;宪法也应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发展,适应新形势、吸纳新经验、确认新成果,做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复杂的、变化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所以我国宪法应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完善。
④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真理会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因此,要求我们应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我国宪法,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宪法,只有吸纳新经验、确认新成果,才能使宪法具有持久生命力。
【命题方向】
从历史和世界的角度,考查我国法律的历史发展变化,以及法律在世界各国的重要作用、意义和影响
【相关考点】
近现代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
(1)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制。
(2)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指导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多年的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3)新中国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临时宪法;1954年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推行“依法治国”战略,加强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选举制度的实行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教育部要求】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要求。通过设计考查创新能力的试题,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追求真理、积极实践,关注科学与社会的关系,思考科学进步如何造福人类。
【命题方向】
可以以社会关注的问题、与生活实践联系紧密的学科前沿问题为背景和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