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本科教育的优势与特色
厦门大学秉承“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建校之初就确立了建设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厦门大学组织大纲》明确学校办学的三大任务是“研究高深学术,养成专门人才,阐扬世界文化”。九十年来,厦门大学的本科教育,不断地求新和发展,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并得到社会各界的肯定和好评: 2005 年,厦门大学以 19 个项目全优的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厦大毕业生是最受社会欢迎的群体之一,就业率保持在 95% 以上。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厦门大学已成为一所综合实力强、国内外影响广泛的研究型大学。
一、一流的师资
厦门大学拥有一流的师资。全校共有专任教师 2475 人,其中含教授、副教授 1522 人;两院院士 22 人;中央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 “ 千人计划 ” 入选者 16 人;国家 “ 973” 、国家重大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6 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委员 1 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 10 人;列入国家 “ 百千万人才工程 ” 人选 15 人;列入教育部 “ 新(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 ”94 人; “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 获得者 32 人; “ 长江学者 ” 特聘教授 16 人、讲座教授 13 人,等等。
一流师资培养出来的本科生,为传承文明和国家建设输送了大批精英。厦门大学每年邀请大量校内外专家和学者举办“南强讲座”和“百科系列讲座”等各种学术活动,形成了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应用学科发展势头强劲,基础学科实力雄厚
厦门大学的基础学科实力突出,拥有化学、生物学、历史学、经济学、海洋科学、数学、生物技术等 7 个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 1 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以及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此外,我校还拥有固体表面物理化学、近海洋环境科学、厦门大学海洋环境科学、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等 4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拥有细胞生物学与肿瘤细胞工程、水声通信与海洋信息技术、亚热带湿地生态学、高性能陶瓷纤维、计量经济学、电化学技术、微纳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工程、分子诊断等 8 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拥有东南亚研究中心、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会计发展研究中心、台湾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中心等 5 个国家文科重点研究基地。
依托于基础学科优势,学校的交叉学科、应用学科发展势头强劲;人文、自然、社会、管理和工程技术等许多领域跻身国内先进行列。学校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把学科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的优势,培养和造就大批人才。
三、人性化的教学管理模式
为培养复合型多样化的人才,厦门大学的本科教育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人性化的教学管理,积极推行“宽口径、厚基础、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努力创造条件,扩大学生选择学习的自由度,促进学生学习个性尽可能获得张扬。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通识教育和全面选课制度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在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能够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原理和方法,厦门大学按专业大类招生培养,并开设通识教育课程,推行全面选课制度。在一、二年级,学校打通院系界限,按专业大类组织教学,重点建设全校性公共课程和学科大类平台课程,形成公共基础课和基础课的统一标准,让学生充分享有基础雄厚的优质资源,学生可以跨学科通过网络自由选修课程。
学校通过推行全面选课的教学计划,强化了个性培养、资源共享、学科平台课程建设以及实践教学环节。学校已实现课程资源共享。每学期,专业课与校选课打通选课达到 2 万多人次。
2 .双学位教育(主辅修制)
为了更加有效地整合教学资源,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学科优势,进而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厦门大学从 2005 年开始,推行双学位教育(主辅修制)。学校允许本科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在主修一个本科专业之外,跨学科门类辅修另外一个本科专业。学生完成辅修本科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所有课程、毕业论文和其他教学环节 , 修满规定的学分,考核成绩合格,在获得主修专业的学位和毕业证书的前提下,可获得辅修专业的学位或辅修专业证书。
3 .转专业制度
学校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情况的发展变化,结合国家人才需求计划和学校现有教学资源条件,制定转专业的相关政策,每年确定可以接收学生转专业的专业目录及计划接收学生人数。本科生可根据学校每年的转专业招生计划,结合自身发展的需要,申请转专业。
4 .本科生导师制
学校为每一位本科生配备导师,密切师生交流。导师们根据每个本科生的个性及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指导。通过个性化的具体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养成良好治学精神,更好地安排学习进程,尽早参与科学研究。
5 .三学期制
为加强学生实践实习教学环节,厦门大学从 2005 年开始恢复“三学期”制度,即从每学年两个学期中,抽出 5 周时间组成一个短学期,学生可以在短学期参加各种研究性学习,诸如聆听校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开设的讲座、科研专题报告,参与创新性实验课题的研究学习,奔赴社会进行社会调查、生产学习等;学生可以利用短学期参加双学位课程的学习;当然,学有困难的同学也可以利用短学期进行补缺补漏、重修课程。
6 .交流生项目
为提高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厦门大学致力于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开展本科生交流学习的活动。与吉林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签订了交换学生协议。
此外,学校还积极拓展国际化办学强校之路。利用侨、台、特、海的区位优势,学校每年选拔数百名本科生,在校学习期间到国外、或香港、台湾的著名大学交流学习,海纳百川、兼学众长、增长见识。
7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①推动本研教学一体化
厦门大学以优势学科群为依托,打破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的界限,搭建 “本研一体化”教学平台,建立“本博直通车”机制,形成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教学体系和教学运行机制。学校鼓励优秀本科生选修研究生课程,允许特别拔尖优秀的学生在本科阶段提前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此外,学校规定,申请“本科优秀毕业生”者必须至少选修 2 门研究生课程。
②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实验计划
从 2010 年起,学校获准立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实验计划,成为全国开展此项计划的“ 17 所” 985 高校之一。每年选拔一批优秀学生,通过量身定制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配备一流师资、提供一流学习条件、创造一流学术环境与氛围。该项计划实施项目主任负责制,由校长聘任本学科知名专家担任项目首 席 教授,由首 席 教授提名推荐水平高、对该项目富有热情的教师承担课程主讲。实施小班上课,因材施教,由我校院士、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特聘教授等任导师,全程指导学生学业。此外,学校还将为具有特殊才能学生设置“绿色通道”,建立科研学分与课堂学分互换机制,采取免听、免修、缓修制度;鼓励学生毕业后直接攻读国内或国外知名学校的博士学位。
③国际化试点班
学校选定数学、化学、生物学、海洋科学、经济学、会计学六个优势学科,选拔部分优秀学生组成国际化试点班,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主要专业课程采用英语教学;配备有海外留学背景的高职称教师任课;为学生配备导师全程指导:实施个性化培养等一系列措施,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四、全面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学校全面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截至 2010 年度,我校的“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取得显著成果:已有 29 门课程入选国家精品课程、 2 门入选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84 门入选省级精品课程; 6 人获国家教学名师奖、 28 人获省级教学名师奖; 8 个教学团队被列入国家教学团队、 15 个教学团队列为省级教学团队; 5 个国家级示范性实验教学中心、 12 个省级示范性实验教学中心; 17 个专业首批获准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项目、 22 个获得省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学校整体进入国家开展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学校行列,已实施 130 个项目。
学校参照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的模式,每年自行组织一次全校各院系本科教学工作的检查和评估。通过听取汇报、实地检查、听课、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及时解决本科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学校建立和健全了教学质量信息反馈制度,在探讨本科教学常态化评估方面走在国内高校的前列,并获得广泛好评。